GO
营销万象
在巴黎怀念喜马拉雅,在深圳怀念乡墅

作者:HOMER 类型:营销万象

来源:www.BANQ.cn(半求·房地内参) 2012-09-19 12:04:27点击4243


导读:
            ■关于忘却与怀念的哲思
            ■僧侣与哲学家的对话带来的思考
            ■物质和精神的对立与统一
            ■在乡墅做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者
正文:

■关于忘却与怀念的哲思

这两天看了一本好书《僧侣与哲学家》(Le moine etleephilosophe),在书中作者马修·李卡德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在喜马拉雅山的时候,很快就忘记了巴黎;但是回到巴黎,却忘不了喜马拉雅山。”这句话让笔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过笔者所怀念的地点并不是未曾谋面的喜马拉雅山,而是去过多次的惠阳振业城•乡墅。

每次进入乡墅,都沉醉在乡墅青山绿树、碧水蓝天之中,身心都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空间,忘记了“无涯之事,有涯之生”,更遑论已经离开了的、钢筋水泥堆砌的深圳了。而每次从乡墅回到灯红酒绿、繁华喧嚣的深圳后,我却抑制不住的想念起安静质朴的乡墅,想念那里的一朵野花,想念那里的一只白鹭,雨后的一抹彩虹,甚至是院落屋角的那一畦菜地……

■僧侣与哲学家的对话带来的思考

《僧侣与哲学家》这本书由尚•弗兰克斯•瑞维尔(Jean—Francois Revel)与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合著,内容记载的是这对法国父子的对话,父亲尚•弗兰克斯•瑞维尔是有名的政治哲学家,儿子马修•李卡德则是信仰藏传佛教的喇嘛。这个家庭非常杰出,除了爸爸是哲学家之外,妈妈是艺术家,还有一个舅舅是航海家,所以他们经常与当时法国杰出的人物来往。

一九六六年,二十岁的马修•李卡德还是法国巴黎大学生物学博士,老师是诺贝尔奖得主。他在准备念博士之前,看到了一些幻灯片,介绍西藏喇嘛的生活,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这些人虽然生活得很穷困,身上却散发着一种稳定的力量。他很好奇,就到喜马拉雅山去了解及学习喇嘛的生活。
一去之后,他就被喜马拉雅山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生活所感染,并萌生留意,他说:“我在喜马拉雅山的时候,很快就忘记了巴黎;但是回到巴黎,却忘不了喜马拉雅山。”因此,他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告诉父母:“我已经满足你们的要求了,从现在开始我要做我自己。”然后就到喜马拉雅山修行。
 
二十年后,在出版社邀请下,他与阔别多年的父亲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山上,一个叫哈提班的地方,对坐畅谈了10天,一对父子就佛法、哲学、科学、生命价值观,心灵进行跨界对谈,内容集结为这本《僧侣与哲学家》。 两位都是有份量的知识分子,加上观点不同,对谈起來,自然免不了出现争议,充满张力的场面,但是也有一致理解和共鸣的时刻。多数先由父亲提出问题,儿子作答和解释,父亲然后以理性思维、西方哲学去分析儿子的答案。

父亲在对话中提到西方太依赖物质进步和技术创新来解决人类的问题,令人类执迷于追求新奇事物,越来越迷恋物质和金钱的力量,但究竟什么是物质?追求物质的动机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是不是一定要无限制的追求物欲才表示进步。还有诸如“什么是自我”、“负面情绪从那里生起?如何消融?”等等,这些都曾经在之前想过而没深思的问题,促使笔者再深一层地去了解和思考。

■因为内在贫乏而向外放纵

环顾现代人的生活,我们太迷信物质对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性了,对金钱事业无止境的追逐,对新技术、新科技的过分依赖,那种迷信程度和频密程度简直到了惊人的地步。但是我们为此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先进,很牛B,却没有去反思,究竟我们为何如此沉迷于物欲不能自拔?马修•李卡德说沉迷与物质,追新求异是因为內在的贫乏,因为在自己在內找不到快乐,只好极力向外找,在物质中,在肉体的体验和狂欢中去寻找早已失落的幸福。

但事实上,物质的丰富、技术的进步只能带来生活条件的改善,不能解决精神和生命中更深层、更基础的问题。一个家财万贯的人,也可以是不快乐的,甚至是“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一個伟大的科学家,可能是一个充满妒忌心的人。马修•李卡德想追究的是生命的本质问题,去发现人的本心。

■物质和精神的对立与统一

的确,人真的是相当复杂的,似乎时时都处于矛盾的状态中。尤其是身处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猎获、占有、背弃,几乎充斥着现代文明的每一个角落。是做一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现代“弄潮儿”?还是固守清贫,做一个执着于自我精神的灵魂守望者?这恐怕是每一个不甘沉沦,却又在现实的逼迫下身不由己的灵魂最为矛盾的载体了吧。
   
物质,是我们生活的保障。没有物质做后盾,精神的家园也势必不保。试想,如果连肚子都填不饱,却大谈精神岂不成了阿Q吗?现实是冷酷的,它决不会因为你精神的富足而改变你物质的匮乏。除非你让精神顺应这个社会,抑或你有能力将其转化。“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君子忧道不忧贫”的颜回展现的是安仁乐道精神的平静和安宁。所以,孔子在三千弟子中最为欣赏的是颜回。

然而,成功者毕竟是少数,能如颜回般淡然者更少。大多数稍具良知、对灵魂有着更深层次思索的人,依然裹挟在物质的漩涡中,和自己的命运做着顽强地抗争。他们企图通过精神的不断提升和完善,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实现物质的富足。对此类人而言,只有物质富足了,精神才会蕴育更深层次的完善。因为他们是明了自我价值的人,是懂得生活意义的人,是知道感恩并珍惜生活的人。
   
但是,生活中也有着一部分物质的富足者,在精神上却是十足的贫瘠者。他们以物质享乐透支生活。在他们眼中,人生苦短,需及时行乐。他们以不添加任何感情的态度对待周遭的事物,终日戴着各色的面具游弋在这个光怪陆离、万花筒般的花花世界。感受到的只是空虚、无聊和短暂的肉体的快感,思想却麻木不仁、一贫如洗。这和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
   
因此,精神和物质,这二者是不应独立存在的。脱离了物质的精神,在现实社会是虚幻、是空谈、是不切实际,犹如空中楼阁。也许会在某一刻感觉生命充盈,然而现实会最终粉碎那并不牢固的精神王国。当象牙塔不再能挡风避雨的时候,你会从此一蹶不振。同理,没有精神做依托的物质,就好像鱼缸里的鱼。当有一天命运的手拿走食物,它就会象被主人弃置的鱼一样,最终会因缺氧而至生命枯竭。
   
所以,这二者应是相对独立而又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一定的物质储备下,才能更轻松地蕴育精神层面的提升;而精神的逐步完善亦会有助于我们更为理性的追求并实现我们的梦想,寻找每一个成功的起点,做一个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者。

■在乡墅做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者

然而,做一个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者!这对身处都市的人来说是一个多么遥远的美梦啊!对物质饕餮无休的追逐,工作和事业的压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高度紧张。即使在空下来了的闲暇时间,有多少人能好好地品味自己的生活?我们的心灵被这样或那样的烦恼所占据。当我们发明了机器,并用机器来组织、构造现代社会时,自己也变成了这个机器系统中的一个小小齿轮,只能迫不得已地随之运转,“自由”何在呢?这里是“信息爆炸”,那里是“经济危机”,我们何时能真正静下心来?何时能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祥和心境?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对于深圳人,特别是经过多年打拼、事业有成的成功者来说,他们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上天赐予了他们乡墅这样一个能够为人们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宜居家园。

振业城•乡墅既拥有休闲系统、养生系统、空间系统、教育系统等完善的硬件设施;又拥有便捷的交通,项目紧邻淡水及惠州城区,从惠阳•振业城驾车,至淡水出口5分钟,至龙岗区25分钟,至盐田区30分钟,至布吉关35分钟,至梅林关40分钟,至南头关仅需50分钟。可以说,这里拥有作为居家、生活、度假、休闲的一切物质上的便利条件。

同时,作为南中国第一个原乡别墅小镇,其北靠最高海拔约400米的山脉(局部是叶挺森林公园),西、东、南三面更远处也是群山环绕,小区内部拥有14.75万㎡森林公园,10.87万㎡湖泊资源(天然泉眼、活水),自身森林和湖泊资源面积之大,在深圳与惠州是罕见的。

在“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的乡墅,原生态的居住环境,超量的户均占地让我们能够远离都市物欲的繁华喧嚣,与浮华的城市生活保持适度的距离,更有时间和条件去拷问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能够不被都市的浮华万象所蒙蔽心灵,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敢于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质。

因此,对于乡墅人来说,马修?李卡德的这句话实在可以改成:“我在乡墅的时候,很快就忘记了深圳;但是回到深圳,却忘不了乡墅!”不用去神比人多、庙比房多的加德满都,不用去冰天雪地、亘古苍凉的喜马拉雅,只要在距离深圳仅四、五十公里之遥的乡墅,让我们去回应心灵的召唤,做一个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者!(ZPJ)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2、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文所采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