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如图。学问之道,分为“体、用、术”。
	《人文经济学会》有很多位经济学家,他们的水平都是极高明的。
	可是他们的学问,集中在“体”。
	“体”,就是大道理。就是经济学的逻辑。
	如张五常讲《经济解释》,关于成本,关于利率,就可以写几万字。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每一篇都是经典。
	可是“体”这玩意,他有一个缺点。他不赚钱,他接触不到钱。
	哪怕一些皓首穷经的老教授,天天坐在书房里。冥思苦想一辈子,可是他们穷一辈子。
	天天被师娘骂,天天没米下锅。就领一份死工资。
	去卖书么,卖不了几个钱。
	而我们这个圈子,比较侧重于“用”。
	牛顿三力学确立了,真正赚钱的,是通用汽车。造汽车发动机的人。
	香农的信息论确立了。中国移动才赚了大头。
	我们就是那个研究“用”的人。
	怎样将经济学知识,转化为金钱。
一、通胀
	言归正传。我们首先来看一张图表。[1]
	 
 
	这张图,是中国的货币供应量。
	其中,1979年刚开始改革开放时,这个数字接近于零。确切的说:居民总存款约220亿。
	而今天呢,居民总存款,大约是66万亿。
	二者相差:3000倍。
	 
 
	譬如这个1979年的数据,M2是居民存款的7倍。当年又没有什么金融渠道,连商业银行都没有。你这数字怎么来的。中国的数字,是全世界最复杂的。
	但是呢,无论有多少重重迷雾。你把时间拉长了看,则所有的阴谋诡计,全部都是躲藏不住的。
	如果时间拉长到36年。则中国的货币增长,在1000~3000倍之间。
	另外一方面,我们再来看国力。或者说“实物资产”。
	国力的增长,GDP数字也是一个巨大的谜。
	但是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我给出的数字,是每年9%
	 
 
	在过去的三十六年,中国的“国力”GDP实质增长23倍。一跃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国。我们看回这个表格。
	钢产量,电产量,基本都是这个数量级。
	而货币方面呢,我们取一个中间值:1500倍。
	通货膨胀就是64倍。
	货币每年加+22%,但经济只增长9%,当中有一个缺口12%。
	这个就是通货膨胀。
	关于通货膨胀的话题,一直是一个忌讳。官方的“通胀数据”,永远只有1~2%,36年累计通胀,官方数字一共只有4.9倍。
	但是,你把时间拉长了来看。效应是很明显的。“钱变毛了”。
	实际老百姓自我感受,在64~100倍之间。
	1979年时,有一个口号,叫做“36元”。
	意思是一般技工,初中毕业文凭。去工厂里做起薪36元。
	而现在,基本是2000~3000元。
	1980年代,买一个白馒头,5分钱。
	现在你看一个馒头多少钱。
	我们生活在一个通货膨胀的世界。请你抄下来:每六年物价翻翻。
	每年大约12%
二、中产阶级
	今天人文给的题目,叫做《中产阶级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
	我们讲一下“保护”的概念。
	“保护”的意思,不是让你吃不上饭。饿得去当乞丐。
	保护的意思,是想维持你的“社会地位”不下降。
	以前是多少名,现在还是多少名。
	以前是衣冠荣耀,以后还是衣冠荣耀。
	那么,你需要“排名不下降”的话,你需要的“增长”速度是多少。
	+22%
	请大家一起看着着个+22%的数字,凝息静气,默哀三秒钟。
	如果中产阶级想要“保护”你的财富,想要社会排名不下降。你的增长,必须达到每年+22%
	这个不是理论,这个是结果。
	有些人问,不可能的。你这个算法是瞎扯。世界上不可能有任何人,达到这个回报速度。连巴菲特都没有。
	那么我问你,1980年时,你有多少钱。一万元没有吧。
	而2016年,你有多少钱。在座的北京土著不少,那你二套房子,你就是一千万了。
	卅六年,年均复合增长+22%。中国人的财富增长,每一个人都超过了巴菲特。
	你要问这千万怎么来的。臣妾不知道啊。
	三、全要素增长
	 
	首先解释一下个人工资增长,每年+22%。
	如果你算一下复利,^16年,大概是24倍。比房价快一点。
	2000年时年薪2W,到了2016年年薪50W。
	这个22%,由二部分组成。9%+12%。
	其中的12%,是社会平均通胀率。哪怕你做的是一成不变的工作,例如餐厅营业员,送快递外卖的,带小孩的月嫂。
	你的工资也是每年都在增长的。营业员每年加薪+12%
	而另一方面,则是9%“高薪职位的出现”。
	在1979年时,几乎没有高薪职位。没有高科技,高技能的职位。
	大家都是技工,都是中专文凭。
	而到了2016年,有投行,有外企,有码农,有高管,有国际贸易,有律师。这些都是以前不存在的“高级”职位。
	人生需要有追求的。如果你不升职,你就等于在退步。
	我们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人的收入,分为三大部分;
	这里面,问题主要出在“储蓄”一环。
	储蓄的回报非常低。通常中国的“无风险利率”只有3%。
	如果你要“全要素”增长+22%,则你必须“工资+储蓄+奇遇”都增长+22%,但是金融市场的回报非常低。
	除非你是彻底的无产阶级,否则你必然被社会抛弃。[2]
	有些人问,怎么破。 
	今天的主讲是《中产阶级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那么,怎么破。 
	答案是,听好了,请凝息静气三秒钟。 
	答案是:没法破 
	因为我们还有第四行,还有百家姓的第一个姓。
	前面三行加在一起,他是一个“负和游戏”。
	屁民加屁民加屁民,他还是负和游戏。
	因为还存在一个发钞机构。他每年几万亿,几万亿地投资重型项目。开发东,开发西,铁公基不停地亏损。
	这些钱哪来的,就是前三行亏的。
	所以前三行总体是一个负和游戏。
	中产阶级就一个整体,是不可能被拯救的。
	我们只能救出很小的一个群体,譬如说几千个人(括弧,买票的)。
四、收入年龄格局
	 
 
	岔一句题外话。我们仔细看这个表,其实他给人的冲击是震撼的。
	最大的一个差异,发生在“年轻人/老年人”之间。
	我们看到,年轻人,还在上班的那群人,他们的工资以+22%的速度在增长。
	老年人储蓄收益只有3%。
	中国的收入架构,是高高度向年轻人倾斜的!
	很有可能你三流大学一毕业。拿8000元的工资。但你的薪水,已经比做了一辈子“高级工程师”的你的父母还要高。
	年轻人折腾几年,就有了一二百万,三五百万积蓄。几年时间,超过了你父母一辈子的收入。
	这造成什么结果呢,造成了社会上,政治上,人文上,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年轻人,具有巨大的话语权。
	他们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轻易地撕碎旧秩序(地段)。
	社会变革极快。
	因为财务实力就是根本。你有了高工资,高积蓄,你就不用听父母的话。他们也没什么资格管你。
	而你想象一下,所有的资源和权力都掌握在老人手里。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你譬如看隔壁日本的例子。 
	中国每年工资+22%,你父母50岁了。一辈子累次加薪,工资才5000元。
	你一毕业就是8000。
	而日本的老人有500~600W日元的年薪。
	新进社员只有200~300W日元年薪。
	论储蓄的话更加不能比。
	所以日本年轻人几乎无法反抗老年人。
	象《半泽直树》这样中古主义价值观依然横行。
	二者社会结构完全不同。
	在法国,年轻人有一句谚语,“爷爷抢你的女朋友”。
	因为法国年轻人失业率在30%以上,而几乎全部的社会财富和权势,都掌握在60岁的爷爷手里。
	年轻人真是恨死了。30岁美女这一个档次,几乎全都被60岁爷爷抢走了。
	香港人有一句老话,所谓“手停口停”。哪天你不上班了,你立刻被社会淘汰。
	中国的劳动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完全不成比例。
	国民财富的分配,高度向人力资源倾斜。
	地主几乎没有可能击败长工。
	“富人越来越穷,上班族越来越富”。社会逆袭频繁。
	谁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就是全世界最社会主义的国家。
	“收入年龄格局”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是和我们今天的主题无关。我们就不展开了。
五、中产的陷阱
	 
 
	言归正传,底层爬到中产容易,中产爬到富人困难。 
	我们还是讲回中产阶级的话题。
	观察这个图表。中产阶级有一个“天花板”现象。
	当你很穷的时候,你只有“工资---结余”。这个时候,你的净资产是不断增长的。
	但是你成为了中产阶级之后,你就拥有了二样东西,“工资+储蓄”。
	其中,工资每年都在增长。
	储蓄名义回报+3%,实际通胀13%,每年缩水-10%,一百万元过年就剩90W。
	你的人力资本,可以保值增值。在座每一个大学生,都价值1000W。
	你的金融资本,无法保值。
	当你的“积蓄”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储蓄缩水”的效应,会超过你的工资结余。
	简单地计算一下。如果每年缩水-10%
	则你财富的上限,就是“工资”的10倍。
	好比你每年省吃俭用,能省下40W。则你资产的上限,就是400万。
	从名义上,好像你每年余额宝又拿了多少利息。
	公司发年终奖,钱包又丰厚了。总储蓄从400W增长到了500W。
	可是2019年的500W,可能和2017年的400W,其购买力是完全一样的。
	你的真实财产并没有增加分毫。
	在中国的特色是:
	底层爬到中产容易,中产爬到富人极难。
	我们纵观历史,各位的父母,可能是很非常非常勤劳,非常非常节俭的人。
	他们一辈子省吃俭用,连给自己添一件新衣服都不肯。
	可是几十年辛劳下来呢。仔细看看,他们也没多少钱嘛。
	论积蓄,或许也就几十万。老破房子一套。
	一生积蓄,还没有子女二三年赚得多。
	那么,我要问。毕生的积蓄,毕生的辛劳,毕生的节俭。
	值得么。
	你的青春,你的苦难,你的无数忍受,无数次克制欲望,值得么。
	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中产阶级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
	其失败的典型,就是你的父母。
	如果你不想象你的父母一样,辛劳一辈子二手空空。你就不能走他们的老路。
	得跳出这个大坑。
六、自救之道
	好了,我们现在要提解决方案了。
	如果你不提解决方案,你就是个大骗子。
	如果你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把所有的陷阱都骂了一遍。但是到最后,你却又提不出解决方案。
	那你就是卖大力丸的。
	我们首先来看这张图。
	这图由左到右。最左侧的部分,是储蓄端。
	 
 
	
七、关键是模式
	
	
	怎样跨入更高的社会阶层。怎样从屌丝阶级跨入中产阶级,怎样在中产阶级维系住社会地位,并进一步跨入上层阶级。
	
	很多人回答:“勤奋”。这是不对的。
	
	终你们一生,你们可能都没有机会遇见一个亿万富翁。不会有人给你明悟的指导。
	
	中产阶级要成为富人,最关键的是“模式”。
	
	你如果研究资产回报率,研究余额宝的收益率,到小数点后面零点点点。
	
	则你这辈子,大致是没有什么出息的。
	
	赚钱最主要的一件事,是“模式”。
	
	千万有千万的模式,上亿有上亿的模式,百亿有百亿的模式。
	
	你如果保持着穷人的模式,靠省吃俭用。想要达到中上流社会,终身无望。
	
	“百亿”“千亿”这种宇宙怪物,咱们暂时就不讨论了。
	
	如果你作为一个1000W左右的中产阶级。你想要保护自己的财富,并冀望进一步向上爬。
	则你最关键的是“模式”。
	如图。你要尽可能地向右爬。
	离开“存钱”模式,银行送你大米和金龙鱼。别贪小便宜。
	
	你要至少爬到“资产”模式,实物资产有11~12%的回报,随通胀水涨船高。
	* 最佳实物资产是什么,是孩子。
	但是“资产”很难获得。至少比银行存折难以获得。
	转化为实物资产,就足够你劳心劳力了。筛掉一大片社会上无能的人。
	而如果你想出人头地,“持有资产”还是不够的。
	这只能够让你不输,不能够让你赢。
	如果你想跑得比全社会更快。快过+22%,你得追求“负债”。
	杠杆式,负债式发展。
	这里面的难度,就非常非常大了。并且衍生出一系列的科技树,全部都是围绕着负债展开。
	具体的做法,一节课肯定是讲不完的了。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我们用一句话留给大家:构建以房贷为中心的资产组合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