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营销万象
制器尚象,古建巧妙过雨季

作者:室介屋笈 类型:营销万象

来源:www.BANQ.cn(半求·房地内参) 2018-08-23 14:44:39点击8559


七八月的天气,在高温与降雨间来回切换。在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中华大地古建筑群上,面对频繁的滂沱大雨,几百年的殿宇依靠高台阶、人字坡、飞檐、斗拱等精巧设计,不仅有效避雨,还与雨景自然融合,化成一种青街雨巷、妙不可言的景观。


中国古建筑防水有“以排为主,以防为辅”、“多道设防,刚柔并济”的理念,而“排水”首要便是从屋顶下功夫。

古建筑屋顶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设计,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因惯性冲出檐外。

屋顶的“人字坡”与高台阶是最佳拍档。在斗拱的帮助下,古建可以有出檐。这种出檐不是简单的一条直线,而是在飞檐椽的作用下,形成一条曲线。屋顶前后两面的飞檐,便造就了“人字坡”。这种坡面曲线,既可以缓解雨水流下的速度,还能增加雨水滑行距离,使其落在距离房体较远的位置。从而减小对高台阶上古建本体的影响。

而对于雨量充沛的岭南地区而言,平均湿度在80%以上,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岭南人民因地制宜,形成了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建筑特色。与传统的屋檐深远不同,岭南沿海传统建筑中,屋面出檐极其短小,挑檐只有一尺,这种短檐构造能大大减小台风对屋檐的破坏。

所谓制器尚象,指古人制作东西均有相应的参照,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是仿造鱼形建造:屋顶的形制犹如鱼的脊背,故有“脊、尾”之制;屋瓦的结构犹如鱼的鳞片,故有“鱼鳞瓦”之称。

传统古建屋顶由多层结构组成,包括椽檩、灰层、屋瓦等,一层又一层地覆盖在房顶,确保不会漏雨。古建房顶上的瓦也是很有讲究。一般情况下一块筒瓦下面压着两块板瓦,严丝合缝。房檐处是瓦当和滴水。滴水的夹角并不是直角,而是向外倾斜的钝角,这样确保雨水不会回流,而是汇集成一条抛物线飞向地面。

大雨来临时,雨水汇集起来,从屋顶流下,像一条条串珠,组合成一幕雨帘,这是中国古建在下雨天独有的景观。


古建往往建有高大的台阶,级别越高台阶越多。建筑上的高台阶具有显著的防潮作用,而且台阶内的基础都是结实的夯土,保证建筑里面会很干燥。同时,高台阶也防止大暴雨时,积水倒灌到屋内。

古建的排水系统就十分重视对地势的运用,在当今的古建群里,至今仍在使用并为世人所惊叹的当属故宫的排水系统。故宫的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亦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略有坡度。其中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46.05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米,竖向地平高差约2米,这一坡降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积水能缓慢排出。

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故宫的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

位于南中国岭南地区的香洲埠,在排水系统上同样十分注重细节,街巷上铺设渗水砖,保证雨季路面无明显积水,排水上地下水道与地面“明渠”相辅相成。在无雨的晴天,流经每一座院子的水道呈曲水流觞之势,既消解暑意又别有一番意趣!

从传统建筑屋顶的曲线、利用地势排出积水,到博风板、悬鱼等等建筑维护构件,处处彰显古人在建筑设计上对自然的尊重。在叹服古人营造技艺的同时,香洲埠在建筑设计中,也着重吸收融合传统营造智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意在再现中国传统建筑之丰采!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2、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文所采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