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营销万象
华侨城:做美好生活的“创想家”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沈勇 类型:营销万象

来源:www.BANQ.cn(半求·房地内参) 2018-11-08 18:00:20点击3782




锦绣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东部华侨城……虽然深圳缺少文化积淀、又无名山大川,但凡是来过深圳的游客,大都领略过深圳的主题公园旅游之美。

改革开放40年,华侨城提出的口号不仅是创新,更是创想。历经多年耕耘,华侨城集团旗下的康佳、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欢乐谷、波托菲诺、欢乐海岸、华侨城大酒店、威尼斯睿途酒店等均成为著名品牌,集团还控股了华侨城A、康佳集团、华侨城(亚洲)和云南旅游等多家上市公司……目前,华侨城在世界景区集团排名中,多年稳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四”。2017年,集团年销售收入已达801亿元,利润总额191亿元,资产规模突破3000亿元。

优质生活创想家的脚步没有止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文化+旅游+城镇化”和“旅游+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的驱动下,华侨城再做中国全域旅游和新型城镇化的开路先锋。


■中国主题公园旅游开拓者


华侨城的崛起从旅游业开始。在深圳这片旅游资源匮乏的土地上,华侨城创建了全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旅游产业群。截至2017年,华侨城年接待游客超过4900万人次,累计接待游客近4亿人次,稳居亚洲第一,全球同业第四。

1989年11月22日,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在华侨城开业,成为中国旅游史上的一块“里程碑”。80处反映中国历史和华夏文明的微缩景观,创造了“一步迈进历史,一日游遍中国”的旅游新概念。两年后,紧邻这座公园,中国民俗文化村拔地而起,24个村寨,56种风情,荟萃了中国各个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族建筑特色。

此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不久,华侨城人通过开发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和民俗文化村,把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通过包装和展示变成了供人消费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批台港澳和外国游客,也为企业带来第一桶金。

此后,华侨城又打造世界之窗、欢乐谷、东部华侨城、欢乐海岸等多个主题公园和休闲度假区,其中欢乐谷在深圳、北京、成都、上海、武汉、天津、重庆、南京各地 “绽放” ,成为在中国人心中留下无数欢乐记忆的民族品牌。

华侨城集团现任董事长段先念是这样描述他第一次游览华侨城主题公园的震撼:“1994年,我第一次到华侨城。那时世界之窗刚刚开放,每天人山人海,也许是此前从未出过国的原因,我兴趣很大,连续三天在世界之窗流连忘返。后来我又陆续游览了其他深圳华侨城景区。华侨城人对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展示水平让我震撼,点石成金的魔法让我由衷赞叹。”


■“创想”美好生活


如果把深南大道比喻为悬挂在深圳胸前的一条金项链,那么,总部坐落在深圳湾畔、深南大道旁的华侨城就如同系在这条金项链上一块晶莹碧绿的宝石。

上世纪80年代,曾经参加过新加坡国家规划的著名规划大师孟大强被聘为华侨城的规划顾问,为华侨城的发展确立了一个原则——“生态环保大于天”。华侨城旅游研究院院长王刚回忆,当时深圳不少地方都在搞三通一平建工业区,但华侨城坚守一山一水保持原貌,“除了篮球场,华侨城不铲一块平地。”王刚说。

连锁高档酒店是舶来品。曾经,香格里拉、喜来登等五星级品牌酒店在中国高端客户心目中的地位似乎无人撼动。

如今的华侨城集团管理并拥有近30余家酒店,客房总数高达8000间。华侨城洲际大酒店、威尼斯睿途酒店、茵特拉根酒店、前海华侨城JW万豪酒店等为代表的主题酒店更是中国主题文化酒店中的经典和精品。

到过深圳世界之窗的人,对每天晚上那里举行的大型表演一定会经久难忘。华侨城不仅在旅游方面独树一帜,在文化与旅游的嫁接上也创意迭出,称之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梦工厂”不为过。

华侨城的文化演艺整体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拥有千人以上专业剧场及表演场地27个,累计推出各类原创的演艺节目60余台(场),累计接待观众近1亿人次。

11月11日至12月18日,一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华侨城集团成立33周年主题图片展” 将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揭开帷幕,展览以华侨城1985年成立以来的改革发展历程为主线,呈现了华侨城“以人为本”、“生态环保大于天”理念下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创新发展模式下五大产业在全国的高质量发展,一幅幅图片成为华侨城“创想”美好生活的见证。


■把“创想”留给未来


继主题公园之后,华侨城早期凭借“旅游+地产”模式而成功。“造城”,成为华侨城集团的拿手好戏。

在2000年以后房地产业的“黄金时代”,华侨城将“造城”模式移植到北京、上海、成都和武汉等地,地产项目的巨大收益,反哺旅游,奠定了华侨城在文化旅游界的领军地位。

但是,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转型期,今天这一模式显然无法维持。2014年到任之初,段先念首次提出,华侨城集团必须抓住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机遇,实现战略转型,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与养老产业、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结合,以“文化+旅游+城镇化” 和“旅游+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破题。

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的华侨城“造城”,不同于以往的房地产开发,既有城镇化的便利生活,又保留乡野的气息环境;能让人们“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成都成为华侨城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的首选之地,安仁、黄龙溪、洛带三大古镇都已落地。

深圳是华侨城新型城镇化战略落地的重镇。为了呼应深圳市政府“东进战略”和“前海整体发展布局”的部署,华侨城先后布局并启动了龙岗区甘坑新镇、国际低碳示范城项目,光明区的光明小镇项目,大鹏新区的大鹏所城项目,以及宝安区的滨海华侨城、凤凰小镇、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坪山区的坪山文化旅游带项目,南山区的西丽“水源三村”项目,龙华区的红山文化商业项目等多个重点项目。

全域旅游开发,同样是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在国家层面的恢宏蓝图,华侨城在这一领域再度出发。至今,华侨城以央企身份参与地方国企改革,以重大资产重组等方式,已与云南、海南、西安等旅游资源富集省市开展全域旅游共同开发。中国旅游产业,将留下更多华侨城的创想徽标。


■记者手记


想让企业赢得尊重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一不是创新的高手。在深圳这片以创新为“根”和“魂”的热土上,华侨城更提出创想文化,由此在风云变幻的文化旅游市场步步占据先机。

在前期的发展中,华侨城扮演的几乎都是吃螃蟹的角色,它涉足的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主题酒店和文化创意产业大多是此前中国企业所从未涉足的领域,没有一项不出于创想的力量;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样也是创想;在今天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道路上,他们的全域旅游和古镇活化等工作更是创想与实践结合的范本。

惟创新,让企业赢得市场;惟创想,让企业赢得尊重。

这是一个大家庭更是一所学校

——访锦绣中华村寨管理部经理农布

“锦绣中华·民俗村对我们少数民族员工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在这里成长,也逐步融入到深圳的都市生活。”锦绣中华村寨管理部经理农布和记者聊天时声音洪亮,还保持着他长年担任景区综艺节目主持人的风采。

1992年,作为第一批来到景区工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青年,农布至今已在这里成长、娶妻、生子、安家。“当时,20多个少数民族的青年,住在各自的村寨里,到了各自的民族节日,大家轮流欢庆,感染得游客也参加我们的盛会。”农布介绍,由此民俗村的节庆活动步入华侨城旅游产业版图。

从早期的火把节、藏历新年,到后来的泼水节等,品牌节庆活动让中华民族文化在深圳落地生根。而华侨城每年依托景区和文化设施开展各类文化节庆活动达到百余个(场),内容涵盖文化旅游、艺术展览和社区文化活动等。

节庆与演艺,在一代又一代民俗村少数民族员工的心里扎下了根。“这里更像一所学校。”农布告诉记者,他们中许多人虽然后来离开景区,但也纷纷在老家或全国各地从事民族演艺、旅游管理等行业,走出了山沟沟,拥抱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2、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文所采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